NEWS

新闻资讯

我国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大科技难题

2022-05-18 10:35:51来源: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保护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约 2/3 城市的饮用水和北方地区 65%的生活用水均以地下水为来源。然而,我国地下水质量状况堪忧,2020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范围内约 77%的浅层地下水水质为Ⅳ类及以下。由于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持久性和不可逆性,地下水中污染物可在不容易被察觉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暴露方式对人居安全和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工业场地是地下水最主要的污染源,近年来由工业场地引起的地下水污染事故频发。面对当前严峻的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形势和修复治理需求,我国 2018 年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和 2021 年发布的《地下水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工业场地修复和风险管控应当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内容。地下水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日益得到政府和行业的高度关注。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修复行业起步较晚,工业场地的治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场地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及其管理体系亟待完善。该文基于我国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科学问题和挑战,并论述了应对当前挑战可能产生技术突破的发展机遇。

 我国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现状

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工业企业搬迁、设施老化导致的“跑冒滴漏”、废弃物品非法处置等原因造成的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问题,2018 年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提出了关于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相关要求,2021 年由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地下水管理条例》进一步规定了将地下水污染治理纳入工业场地管理范围。


我国工业场地地下水中污染物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其中有机污染物以苯系物、石油烃和氯代烃为主;无机污染物中重金属污染较为突出,如六价铬、砷污染等。我国地下水污染类型受控于工业产业类型,呈现出地域分区的特点。矿产资源丰富的中南、西南地区,其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发达,重金属类污染较为普遍。京津冀及江浙沪等沿海地区则有机类工业污染场地分布较多。


对我国各省级生态环境厅公布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简称“省级名录”,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874 个省级名录地块中,仅有 6 个地区的 330 个名录地块统计了地下水的信息,其中 31%的地块存在地下水污染(见表 1). 2020 年美国超级基金场地修复统计报告显示,美国 84%的污染场地含有地下水污染,显著高于我国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比例,其原因可能包括:①我国对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的关注较晚,早期污染场地修复的实践中“治土不治水”的情况较为普遍;②我国早期土壤和地下水管理分离,地下水污染信息统计不完善;③由于地区性差异,我国北方等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较深,污染主要集中在包气带,未在地下水中大量聚集。此外,修复完成移出名录的地块中,仅有 5%的场地完成了地下水修复工作,远低于存在地下水污染比例(31%),侧面反映出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

1.png

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研究的十大挑战与机遇

在过去 40 多年中,随着环境修复行业的发展,国内外关于地下水的研究产出快速增长. 笔者所在团队于 2020 年针对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的相关文献,使用统计学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了相应分析,发现我国在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方面的投入在近年来也逐步增加。鉴于近年来我国工业场地污染引发的地下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如 2014 年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2016 年常州外国语学校环境污染事件等),该文从社会与科技需求出发,结合国际地下水修复前沿和国内发展与管理现状,提出我国工业场地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十大挑战性问题。

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