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field
本次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的调查目的:
探测调查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分布范围及深度。与钻孔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本次调查选择地球物理探勘的感应电磁法 ( Electromagnetic )及高密度电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进行探测。
测线方案
电阻率法是以介质电阻率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物探方法。 直流电阻法的探测原理,为利用直流电经由一对电流极 A、B 将电通入地下,建立人工电场。通过地层间介质不同,其导电性的差异,可利用另一对电位极 M、N 测量电场在 M、N 之间造成的电位差,由此求出地层视电阻率,进而估算地下地层的导电性分布。
经常以剖面等值图图像呈现,物理单位常使用电阻率(ohm-m),以不同色调代表不同高低数值。
通过线圈瞬间的电流在地层中产生感应磁场,介由记录次生磁场相位差异计算材料的视导电率,在频率与线圈距固定情况下,可描绘出材料在特定深度的导电率二维切平面分布。
经常以切平面等值图影像或单点量测值呈现,描绘地表电性分布差异,物理单位常用导电率(mS/m),以不同色调代表不同高低数值。
本次高密度电法测量主要温奈-施兰卜吉排列法 (Wenner-Schlumberger Array) 及边缘梯度(Edge Gradient Array)进行探测。
观测信号强,混编排法,结合了Wenner 与 Schlumberger优点,对于水平和垂向分布构造较为综合的探测排列法。
信噪比高,分辨率强,水平和垂向具有较强的解释度,对于地下情况不明,或者较为复杂的场地特别适用。
地层初探成果
充分了解场地地层分层及含水层厚度等情况
1.纵向上电阻率应呈现“高-低-高”变化的电性分布规律,大致分为三层
2.第一层深度约0~2.3米间,推测回填可能存在碎石,建废等
3.第二层深度2.3~8.5米间,推测为地下水分布层,地下水顶板埋深约2.3米,底板埋深约8.5米,且有电阻率情况可知,该地下水电阻率都极低,小于5Ohm-m,局部甚至小于1Ohm-m,为污染水状态
4.第三层为深度为8.5米以下,推测为粉质粘土层或粘土层
结果展示—感应电磁法成果
区块(1)、(2)、(3)可能为主要的污染潜势区,其中区块(1)、(3)推测为重污染潜势区,区块(4)异常零散分布,可能不含污染,或零散轻微污染。
感应电磁法成果
结果展示—高密度电阻率法
(1)EM测区,大部分区域导电度均偏向大于背景导电度,甚至超过220 mS/m,局部大于450 mS/m特征,并以此推测了场区主要异常特性及潜势区分布。
(2)调查区地下水较浅约2.3米见水,且地下水底板平均深度约8.5米左右,未见第二层地下水。
(3)本,从ERT整体上结果看,异常特性主要集中分布于测线1,测线6,测线7,其他测线为局部分布。且异常中现极低阻特性,推测为重度污染潜势区。同时,其他测线的前半段地下水也出现污染。
(4)根据ERT结果推测,调查区污染潜势区平均深度0-10米,污染最浅位置约0米,污染深度超过测线的28米的测量深度,且局部向左下扩展,未封闭,污染有继续下渗的可能性,且场区地下水受严重污染。
(5)ERT呈现的异常区域基本与感应电磁法呈现的高导异常相吻合,也相互验证了测量结果,并以此画出污染潜势区的分布状态,污染区域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如图3-8,红色实线区域,主要重度污染区位于调查区的西北方向,污染深度超过28米,有继续下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