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field
根据调查区污染物特征、调查规范、仪器发展水平与可操作性,以及相关方法的成功应用案例,选择自然电位法(SP)、充电法(CP)和高密度电阻率法作为探测调查区污染物的主要地球物理调查方法。
总体工作流程包括调查区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分析解译和污染区划定等环节。
图2 现场工作图
该项目从数据结果可以得出,综合自然电位的电位梯度法与充电法的结果,结果如下图所示,由结果平面图可以看出在场地有4处渗漏区域。
图3 自然电位法与充电法结果平面图
ERT成果分析
图4 ERT-1 电阻率剖面
图5 ERT-5 电阻率剖面
根据高密度剖面成果图,明显反映出场内电阻率分布情况。
ERT三维成果
综合分析调查区物探数据,并将物探数据进行三维网格化,通过三维数据,可以很清楚了解到低阻异常层的形态、面积以及体积。
根据二维电阻率剖面及测量结果,垃圾填埋场电阻率分布规律明显。根据现场条件及高密度成果剖面色谱判断,相对低阻异常体为富含水份垃圾填埋物。
本项目现场开展工作内容包括自然电位、充电法和高密度电法测线的测量。
1、从自然电位与充电法成果得出:
场地有渗漏区5处,结合ERT测线分析,北侧有1处底膜破损情况。
2、从高密度测线成果得出:
地下水从北侧底膜破损部位进入坝内渗滤液调节池,从ERT测线结果可以判断出,北侧发现有地下水优势通道,到了丰水季节,地下水从优势通道进入垃圾填埋场,最后汇入坝内渗滤液调节池。